集中參與土壤環境調查及風險評估,為開發建設提供專業依據。積極開展農田、邊坡、礦山等生態修復工程,保護生態環境。
通過對場地現狀及歷史資料的調查、資料收集與分析、現場勘查等方式開展調查,識別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和污染物,排查場地是否存在污染可能性。
通過危害識別、暴露評估、毒性評估、風險表征、風險控制值計算等工作,判斷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造成的人體健康風險是否超過可接受水平,并計算土壤和地下水風險控制值。
包括可改變污染物結構、降低污染物毒性、遷移性或數量與體積的各種物理、化學或生物技術,有效消除、降低、穩定或轉化場地中目標污染物。
通過土地平整、集中連片、設施完善、農電配套、土壤肥力和抗災能力提升,并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形成旱澇保收、高產穩產、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。
利用人工修復技術,即系統診斷、穩定水土、土壤重建、植被營建、生態景觀營造、給排水工藝等,將受損坡面穩固復綠,逐步恢復自然形態。
通過現狀調查、可行性分析、復墾標準、工程治理、生態修復、土地增值、管養保護、經營性建設和管理等,實行全程動態修復,達到產業發展及土地再增值效益。